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china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expo

2026.6.22-26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供应链网络是什么?对外绿地投资为何能凭借其破局?

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25/09/19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为企业全球化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核心议题。9月11日,毕马威中国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发布《中国对外绿地投资: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深入本土化运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相较于跨境并购易受文化冲突和整合难题制约的特性,绿地投资凭借自主建设生产基地与供应链网络,展现出更强的战略定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理解不深、合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未能充分重视潜在风险,导致其在应对愈发复杂的贸易限制措施时多处于被动局面,甚至因违规行为遭受重大经济与声誉损失。积极拓展对外绿地投资,正成为超越并购、开拓海外市场的破局之钥。”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中国主管合伙人李瑶表示。

据了解,《报告》对全球对外绿地投资的整体态势、中国对外绿地投资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关键环节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剖析,为中国企业海外绿地投资提供从出海到扎根的系统性洞察与实操指引。

《报告》显示,从中国对外绿地投资的布局特征来看,区域聚焦与战略协同趋势显著,东南亚、欧洲、中东成为核心目的地。东南亚凭借RCEP关税减免红利与产业链配套完善性,吸引中企在印尼、马来西亚布局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与镍资源加工项目;欧洲则因绿色新政与新能源市场需求,成为中企高端制造布局的重点;中东市场则因经济多元化转型与能源合作需求而备受青睐。除了区域选择,绿地投资行业分布也呈现出显著变化。

李瑶表示,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低耗能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带动中国企业对外绿地投资规模回升。近年来,数字基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已形成示范效应,不仅成功突破技术标准输出瓶颈,更通过全产业链布局重塑“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为全球产业链稳定与重构注入新动能。展望中国对外绿地投资的新阶段,我们将看到企业向着全球供应链多点布局和深入推进本土化运营的更高层次迈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李瑶称,在海外开拓过程中,企业需应对诸多风险,包括多角度法律法规合规性要求、供应链生态的数字化整合与系统集成困难,以及本地化适配与需求响应不足等。

针对相应风险,《报告》认为,企业在推进对外绿地投资时,既要主动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布局,也应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在投资选址、补贴申请、财务税务筹划、内控体系搭建及跨境数据安全等方面做好系统准备。

李瑶提到,比如在前期筹备阶段,投资选址尤为关键,需综合评估当地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完备度、产业链供应链条件、优惠政策等因素。进入本土化运营阶段,企业可通过财务合规调研、海外财务体系规划、两国核算差异分析以及财务数字化落地等一系列举措,在复杂投资环境中有效实现财务目标,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绿地投资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模式,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后运营的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投后内控体系,对保障项目顺利运行、实现预期收益具有战略意义。这不仅要求企业拓宽全球化经营视野,也需借助专业服务机构在投资咨询、风险管控和属地化运营等维度上的全面支持。”毕马威中国ESG税务服务主管合伙人、供应链及间接税主管合伙人梁因乐表示,中国企业应意识到国际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自身全球供应链的架构进行全面的剖析,利用合理的贸易规则,提升整体盈利水平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合规风险。例如在他国税收框架内,进行合规申报,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企业需要考量的方向。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在于如何识别、评估及选择影响企业供应链的内外部风险,进而精准定位承压环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