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china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expo

2025.7.16-20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链博会上的“零距离” 护航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中国创新生态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25/08/12

在“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主题下,第三届链博会取得丰硕成果。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线上线下观众超过21万人次,比上届增长5%。

本届链博会的一大亮点,是在先进制造链展区内首次设立了“创新链专区”。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展台在其中引人注目。知识产权与创新以及供应链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WIPO的参与具有特殊意义。

链博会上的“零距离”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链博会渊源深厚,其参与方式的演变,生动地折射出中国创新生态的成熟与活力。WIPO高级顾问张俊琴认为,WIPO的参与经历了一个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再到深度互动者的转变过程。“从最初仅参与发言,到设立展台、支持论坛,再到如今与用户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我们稳步拓展在链博会中的服务布局”。

这种转变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了与创新主体的“零距离”接触。通过设立展台,WIPO能够直接触达潜在的需求方,了解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具体诉求和问题。这种直接的反馈回路,对于旨在提供全球服务的国际组织而言,是优化服务策略的宝贵信息来源。

企业参与度的量与质双重飞跃,是张俊琴在链博会上最直观的感受。从量上看,企业反馈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本届链博会上WIPO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的企业反馈意见已接近200份,相比去年翻了一番,这清晰地表明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意愿达到了新高度。

从质上看,企业咨询的问题也实现了从“泛泛了解”到“精准提问”的跨越。越来越多的企业代表带着极具针对性的问题来到展台。这一变化表明,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正在从被动的合规要求,转变为主动的战略布局。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中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的关键一步。

链博会设立“创新链专区”旨在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WIPO展台前络绎不绝的咨询者和日益深入的探讨,成了衡量这一战略实施效果的“晴雨表”。它清晰地显示出,宏观政策的引导力正有效地转化为微观企业的行动力,战略部署与市场需求在此实现了同频共振。

双向奔赴的“护航者”

在全球化浪潮中,知识产权是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通行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凭借其独特的全球服务体系,扮演着为这条双向通道保驾护航的关键角色。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需求日益迫切。张俊琴观察到,在链博会上,来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主管部门的咨询越来越多,核心诉求都指向了中小企业出海之路。

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和运营能力上相对有限,更需要便捷高效的国际保护渠道。WIPO提供的全球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展台上展示的《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让申请人可以通过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在多个国家寻求专利保护,马德里体系为国际注册商标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海牙体系也为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际保护提供了便利。这些服务构成了支撑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软基础设施”,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在企业层面的具体落实工具。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出海企业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需要建立全局观,提前对目标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如果贸然出海,遇到问题再去补救,成本将远远高于提前布局与规划。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需求并非单向,今年链博会上来自海外实体的咨询显著增多。张俊琴提到,“今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来自国外机构的咨询显著增多,例如瑞士公司、美国使馆等。这反映出许多跨国机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在关注如何利用产权组织服务进行布局”。当外国企业开始主动咨询如何利用WIPO的全球服务体系进入中国市场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目的地。

这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咨询,预示着更多以技术、品牌和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正将目光投向中国。WIPO在此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既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也为国际创新力量进入中国提供便利和保障。

“压舱石”与“源动力”

在探讨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角色时,张俊琴给出一个观点:“知识产权既是一种制度性保障,也是激发创新的驱动力。”

作为“保障”,知识产权提供的是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同远洋巨轮的“压舱石”,为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中,技术、设计、数据等无形资产的流动无处不在。知识产权通过明确权利归属、划定保护边界,有效降低了合作中的信任成本和交易风险,防止了核心技术的流失与设计的仿冒,保障了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

作为“动力”,知识产权是激发创新的核心引擎。这种制度性保障所带来的安全感,直接转化为创新者投身研发的信心和动力。张俊琴一语中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产权这样的保障,创新者们才更有动力去发明、去创造。”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成果以排他性的财产权,将抽象的智力创造“资产化”,使其成为可以交易、许可、融资的价值载体,形成“创造→保护→信心→创造→新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不竭动力。

展望未来,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对现行知识产权体系提出挑战。面对AI生成物的版权归属、训练数据的合法性等新问题,WIPO展现了其作为全球治理平台的前瞻性。

通过举办以AI为主题的前沿技术对话会,WIPO正积极组织全球范围的讨论,旨在凝聚共识,逐步形成政策文件、指导意见,为未来可能的新规则探路。中国也正积极参与甚至引领这些重要议题的讨论,致力于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知识产权不再是法律文件中的冰冷条款,而是贯穿于创新链每一个环节的关键要素。“从链博会这个微观窗口,我们看到了中国创新生态的蓬勃生机,也看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作为全球合作的桥梁,正如何维护一个开放、稳定、充满活力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张俊琴说。